6月26日,多地机场执行“充电宝新规”: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、标识不清晰,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。民航局也正式发文,6月28日起这项规定将在全国推行。新规的出发点无疑是为了保障飞行安全,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争议。
支持者认为,“飞行安全无小事”,过去一年里,旅客携带的充电宝在机舱内起火、冒烟的案例屡见不鲜。民航安全本就是一个高风险领域,“事后补救”往往代价极大,站在公共安全的角度,确实应该从源头管控不合规设备,防患于未然。
但另一种声音也不容忽视。2024年8月,国家才正式要求新售充电宝必须强制获得3C认证。政策刚推行不到一年,很多人手里的旧款还没换,甚至部分产品虽然拥有3C认证,但现在品牌本身上了黑名单,而被整体划入“禁带”名单。有网友觉得:“没坏没山寨,就因为没标志就不能带,还得再买一个,规则突变,却是消费者买单。”
另一个实际的问题是,被禁止的充电宝,到底会怎么处理?目前安检普遍执行的是“现场收缴”,但大多数机场并没有明确的回收机制、说明指引。旧充电宝被拦下之后是环保回收,还是直接扔了?有没有正规平台可以回收处理、换个新认证的?
还有网友担心,当前正值中国推动入境游便利化,境外游客增多。但3C认证是中国特有的标准,很多外国游客使用的充电宝可能不符合要求,再加上信息获取渠道有限,他们对新规了解不及时,如果在乘坐国内航班时临时被拦,容易引发误解,影响入境游友好度和旅游体验。
安全不能妥协,但在执行层面上,硬规定能不能与更细致、更人性化的“软措施”配套:比如政策宣传是否能向前延伸,不仅在安检口“终点告知”,也在线上线下销售平台、航旅购票页面、入境点实现“源头提醒”,再比如能不能设立专门的回收通道?是不是可以推出换购优惠?会不会明确旧品的环保去向?
安全无疑是底线证券配资软件,充电宝新规体现了国家对民航安全的高度重视,而好政策,既要“管得住”,也要“讲得通”。听听公众的合理关切,回应旅客的实际困扰,配套说明和安排跟得上,大家自然配合得更好。
满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